安信策略:全球碳减排进程有望加速 碳中和目标利好四大主线
投资要点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必须得到全人类的重视。全球温度的持续上升带来更高的降水量、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和生态平衡的不可逆破坏。近年来,受温室效应加剧影响,全球多地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暖问题愈发严重。而一旦到达气候临界点,生态环境变化将不可逆转。解决气候变暖问题需各国一同行动。
■中国碳减排政策继续深化。中国面临石油能源稀缺问题,且前期粗放式的高耗能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及环境的耗用过大,未来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有助于维持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能够进一步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相关高新技术发展。2020年9月,总书记提出了我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2月召开的气候峰会上,我国再次明确具体的量化目标,即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紧接着,在12月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明年的重点任务,其重要性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
■拜登清洁能源计划进一步催化全球新能源领域发展。拜登素来是美国政坛中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积极推动者,其倡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贯穿了拜登解决就业问题、刺激经济、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等执政环节。在该计划中,拜登拟确保美国在2035年前实现无碳发电,在2050年之前达到碳净零排放,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近日,美国已重返巴黎协定,在拜登的能源政策推动下,全球碳减排进程有望加速。
■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政策意味着更陡峭的节能减排路径,实现难度较大。欧美早在2010年前就已实现了碳达峰,而我国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持续上行中,未来碳减排任务艰巨。相较于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50~70年过渡期,我国碳中和目标隐含的过渡时长仅为3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预计在节能、电气化加速、清洁能源替代以及碳汇集技术发展四个最主要的碳减排举措方面,后期相关政策的力度相较之前均会有进一步的加强。
■碳减排四大措施为:(1)加大清洁能源结构占比;(2)加速各部门电气化进程;(3)减少非必要的能源消费量(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4)使用碳汇集或移除技术。电力供给端,我国需要改变目前以化石能源燃烧为主的发电结构,提升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电力需求端,则需要加速利用零碳电源实现电气化,并加速新能源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在节能方面,我国可以通过推广绿色建材、限制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等措施得以实现。此外,后期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产业化应用同样也是各政府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碳中和目标利好四大主线:
清洁能源:光伏、风电、储能、生物质能、新能源车、智能电网等
新能源上游原材料:铜、硅、新能源金属(锂、镍、钴)等
碳中和目标推动下类供改:煤及煤化工、钢铁、水泥等板块龙头
节能环保需求:环境监测、新能源环卫装备、可降解塑料、节能系统、绿色建材等
■风险提示:
1、相关政策力度不及预期;2、国际合作困难;3、技术进步缓慢。
正文
“碳中和”是什么?
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国际上,气候中性(Climateneutrality)和净零CO2排放量(Net-zeroCO2emissions)的定义与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一致。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碳中和愿景大目标下,中国正加速进行能源结构转型。总书记于2020年9月和12月两次表态,提出我国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峰值,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到203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在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明年的8项重点任务之一;2月22日,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做好绿色转型,并设立了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的目标。
为响应“碳中和”远大愿景目标的号召,多省市在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中均部署了2021年及未来五年的节能减排重点工作,“碳减排”、“污染防治”、“绿化”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各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具体化的地方行动方案:北京市强调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上海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传统能源大省山西省也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且经济仍处于较为快速的发展通道上,能源耗用需求较高,此时进行能源结构的大幅转型对我国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清洁能源系统尚有众多不完善之处,如消纳问题,而实现从煤电到新能源发电的转变,也需要考虑遗弃机组的经济成本。在艰巨的碳减排任务下,构建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体系并解决相应的机制问题将是未来政策发展的重点支持方向,“碳中和”有望作为热词在两会上获得广泛关注。
重点关注碳中和四大方向:
清洁能源:光伏、风电、储能、生物质能、新能源车、智能电网等
新能源上游原材料:铜、硅、新能源金属(锂、镍、钴)等
碳中和目标推动下类供改:煤及煤化工、钢铁、水泥等板块龙头
节能环保需求:环境监测、新能源环卫装备、可降解塑料、节能系统、绿色建材等
1.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全球重视程度快速提升
1.1.气候变暖问题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到达临界点后不可逆转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已经日益频繁和恶劣。以1901-2000年这100年的平均温度作为基准,21世纪以来,全球温度加快攀升,目前已增温近1度,气候变暖趋势确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预测,如果现行碳排放政策持续,将导致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上升3.4℃-3.7℃,并持续上升。而温度的持续上升将带来更高的降水量、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和生态平衡的不可逆破坏。近年来,受温室效应加剧影响,全球多地自然灾害频发——加州、澳大利亚山火频繁,火势绵延;西伯利亚苔原永久冻土层解冻;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分布异常,中国出现北涝南旱现象等。气候变暖问题必须得到全人类的重视。
一旦到达气候临界点,生态环境变化将不可逆转。关于气候临界点极端风险的研究表明,全球升温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渐进、温和、逐渐累积的,而往往是不均衡、非线性、甚至是激烈的。当升温到一定程度,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一些临界点将被触发,引发难以预测、不可逆的突变和持久的影响。气候临界点的不可逆性和难以预测性将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不可预知且颠覆性的改变。目前,全球已识别出了9个气候变化临界点:
A.亚马孙热带雨林经常性干旱;
B.北极海冰面积减少;
C.大西洋环流自1950年以来放缓;
D.北美的北方森林火灾和虫害;
E.全球珊瑚礁大规模死亡;
F.格陵兰冰盖加速消融、失冰;
G.永久冻土层解冻;
H.南极西部冰盖加速消融、失冰;
I.南极洲东部正在加速消融。
1.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长期议题
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联合国多次召开气候变化大会。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各国联合一同面对。自1995年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2015年的《巴黎协定》中,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了相应的安排,明确了将升温控制在2℃乃至努力控制在1.5℃的目标,近200个缔约方共同签署了该项协定。目前,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定于2021年11月1-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
欧盟在推动气候变化议题方面一贯采取积极的主导态度。在《京都议定书》谈判中,欧盟15个成员国集体承诺,在05-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碳减排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达到降低8%的目标,减排幅度远超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在2001年3月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欧盟更加强调自己扮演的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导者角色。但自09年《哥本哈根协议》及之后多次会议以来,由于多种因素(金融危机、美国共和党反对、发展中国家坚持补偿等)的干扰,全球并没有达成足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
2014年是关键的转折点,中美两个发挥大国影响力,开始主导气候变化问题。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决定将气候变化作为其主要政治遗产,中国则面对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巨大压力。2014年,中美一起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美国承诺到2025年减排26%,一改此前拒不做具体指标承诺的态度;中国则承诺了2030年的碳排放峰值点,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天花板”被量化确定。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的承诺,为气候变化议程注入强大政治动力。
2.各国政策催化下,碳减排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2.1.全球碳减排进程同步提速
中、美、欧盟的碳减排政策同处于深化过程中,全球碳减排进程加速是必然趋势。中国面临石油对外依赖度高的问题,且前期粗放式的高耗能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及环境的耗用过大,未来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有助于维持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能够进一步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相关高新技术发展。2020年9月22日,在2020年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总书记提出了我国碳减排的新目标,即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净零排放)。2020年12月召开的气候峰会上,我国再次明确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即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紧接着,在12月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明年的重点任务,其重要性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
为响应“碳中和”远大愿景目标的号召,多省市在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中均部署了2021年及未来五年的节能减排重点工作,“碳减排”、“污染防治”、“绿化”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各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具体化的地方行动方案:北京市强调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上海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传统能源大省山西省也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
欧盟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一贯采取积极态度。2020年9月,欧盟再次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发布《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原有的40%提升至55%,具体措施包括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进一步部署新能源汽车等。欧盟长期依赖化石能源进口,资源稀缺,发展绿色经济不但有助于经济发展,还能够提升国际地位。第一,欧盟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长期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有足够的动力持续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第二,除自身不断坚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碳排放交易体系、低碳创新战略外,欧盟还极力推动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旨在成为全球节能领域的主导者,打造欧洲一体化后的重要政绩。
美国方面,拜登引导下,美国新能源领域加速发展。拜登的《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贯穿了其解决就业问题、刺激经济等其他执政政策。在该计划中,拜登拟在未来十年内投入4000亿美元用于能源、气候的研究与创新,以及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35年前实现无碳发电,并确保美国在2050年之前达到碳净零排放,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同时,拜登的能源计划还将加快电动车的推广,拟在2030年底部署超过500,000个新的公共充电网点。基于拜登的新能源政策,美国各级州、市政府也纷纷进行表态,超过35个城市设定了到2050年减排80%的目标,超过400个市长表示将遵守《巴黎协定》。
拜登就职第一周便出台了多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如将约65万辆美国政府车队汽车全部更换成美国本土组装的电动汽车。在拜登带领下,2021年2月,美国已重返《巴黎协定》,旨在重拾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发展新能源作为拜登执政的主要抓手,在后续即将推出的基建计划中,绿色能源预计将是核心之一。随着中国、欧盟、美国三大经济体碳减排政策的强化,全球碳减排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拜登的能源政策将对高碳排放国造成更大的碳减排压力,并推动全球碳减排进程。清洁能源发展渗透在美国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方方面面,成本较为高昂,技术实现难度也较大。若清洁能源计划得以成功实施,拜登表示,将不允许其他国家不顾环境污染的发展经济,将对未能履行气候和环境义务的国家的碳排放水平高的产品征收碳调整费或配额。同时,美国还将根据合作伙伴在气候保护方面所做的承诺来制定未来的双边贸易协议。美国将利用其世界大国地位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各国与美国一同消除化石燃料补贴,发展清洁能源,在低碳排放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资料来源:拜登《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
另一方面,碳减排进程的加速也意味着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很快将迎来峰值。如果全球按照1.5℃的温升目标制定政策,根据国际能源署此前的估算,预计全球碳排放将在2020-2030年间达到峰值,石油需求将在2020-2030年间达到峰值,煤炭需求在2020年前就达到峰值,天然气将在2025-2040年间达到峰值。
2.2.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更陡峭的节能减排路径
2060年碳中和目标政策意味着更陡峭的节能减排路径,实现难度较大。欧美早在2010年前就已实现了碳达峰,而我国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持续上行中,未来碳减排任务艰巨。相较于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50~70年过渡期,我国碳中和目标隐含的过渡时长仅为30年。基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情况,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我国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等价于努力实现巴黎协定中以1.5℃温升目标为导向的长期深度脱碳转型路径。为此,中国应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应在2020年基础上减排90%。可预见的是,在节能(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生活节能以及交通节能等)、电气化加速、清洁能源替代以及碳汇集技术发展四个最主要的碳减排举措方面,后期相关政策的力度相较之前均会有进一步的加强。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大,目标完成度高。从我国2009年提出第一个碳减排目标开始,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自主行动目标,再到新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新目标,可以看出,政策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强化。一直以来,我国均能超额完成碳减排目标。2017年,我国提前实现2015年设定的碳减排目标—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一年完成2009年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以及“十三五”规划目标。可以预计,后期我国政府会继续大力推进各项节能减排工作。
3.实现碳中和目标,关注清洁能源、电气化、节能以及碳捕获技术四大方向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为碳排放主要来源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仍占多数。根据IEA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能源供应结构中,原煤占比61.9%,原油占比19.1%,天然气占比7.2%,而可实现碳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占比仅为11.8%。
从行业结构上来看,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则主要源自于电力/热力生产业(占比51%)、工业(占比28%)和交通运输业(占比10%),三者合计占比89%。目前我国发电仍主要以燃煤为主(2019年占比65%);交通运输业则主要依靠汽油/柴油燃烧提供动力,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5%;而工业高能耗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煤、原油、天然气仍是主要动力来源。
为减少碳排放,通常可采取的四大措施有:(1)加大清洁能源结构占比;(2)加速各部门电气化进程;(3)减少非必要的能源消费量(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4)使用碳汇集或移除技术。未来以低碳电力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多家研究机构的共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电力供给端,各国需要改变目前以化石能源燃烧为主的发电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电力需求端,则需要加速利用零碳电源实现电气化。此外,各能源需求部门还需要结合使用氢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实现低碳排放目标。而除了清洁能源替代,节能减排为碳减排的贡献也不容小觑。主要受能效提升推动,2012-2018年,我国工业碳排放量下降了14%,为整体碳减排目标做出极大贡献。未来,可以继续通过推广绿色建材、限制高耗能行业碳排放以及加速交通领域电气化等措施得以实现。此外,国际能源署、彭博新能源财经、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多个机构的研究均表明,依靠节能和能源替代尚不能使得各国实现温升控制的目标,发展目前尚未成熟的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并加以产业化应用同样也是后期各政府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为此,彭博新能源财经提出了中国各部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其中,电力部门实现碳中和的难度最低,而交通、热力、工业部门则依次升高。在四个部门中,随着光伏发电、风电、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电力、交通部门实现碳中和的空间最大,时间也相对较短;而热力、工业部门可提升的路径较少,空间较为有限,所需时间也较长。
3.1.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加速电气化进程
3.1.1.光伏/风电新增装机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光伏在未来五年年均新增装机预计在85-113GW,为2019年的3-4倍。目前,我国发电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仅为35%,而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需提升至90%以上,提升空间巨大。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光伏和风电平价上网的实现,清洁能源发电已攻克了大部分技术难关,占比的持续提升是必然趋势。按照我国2030年自主行动目标政策路径,安信电新组团队预测,在现有的风电和光伏装机的基础上,预计2020-2025年光伏和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量在85-113GW和15-31GW的范围内,2025-2030年光伏和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量在162-217GW和30-59GW的范围内,即相比原先政策路径,新增装机量将在2020-2025年提升约20%,在2025-2030年提升约40%。
光伏板块
光伏发电经济性愈发凸显,进一步降本增效将加速后续规模化应用。近年来光伏行业降本增效处于持续推进进程中。一方面,通过技术迭代和工艺优化,生产成本实现了大幅下降,而补贴退坡也倒逼全产业链压缩利润空间。据安信研究中心电新团队测算,2020年6月组件价格触及1.45元/W的历史低点,且由于电池转换效率提升以及大尺寸组件等技术应用,电站BOS成本也呈现逐步下降态势。随着行业的进一步降本增效,光伏发电经济效益将继续提升,产业链相关企业将凭借成本优势进一步打开国内和国外的需求空间。
光伏电池片、组件方面的降本路径及新技术发展方向已较为明确。目前我国光伏虽已进入平价时代,但仍高于多国的光伏最低中标电价,后续尚有进一步降本的空间。硅片方面,降本路径为减薄厚度、增加尺寸;电池片方面,新的方向为HJT电池。HJT技术可提高双面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但目前存在与现有产线不兼容、材料成本高等问题。后续,通过核心设备及银浆材料国产化实现降本后,2024年渗透率有望提至50%以上,相较2019年不足5%的渗透率而言,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组件方面,双面双玻组件和跟踪支架的发展均可进一步降本增效。双面双玻组件背面发电增益、质保期长于普通组件,在全生命周期内发电量可比普通组件高出25%。随着超薄玻璃的开发带来成本和重量的降低,后续双玻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CPIA的研究预计未来3-5年有望提升至60%以上,相较2020年30%的渗透率而言尚有一倍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不断升级的光伏跟踪支架则可寻找太阳光照的最佳角度,较固定支架系统而言,可较大幅度提升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
硅料-电池片环节重点关注通威股份;硅片环节重点关注龙头隆基股份,硅片切割设备提供商晶盛机电;电池片环节重点关注HJT链概念的捷佳伟创;组件环节重点关注胶膜龙头福斯特,光伏跟踪支架制造商中信博。
风电板块
陆上风电方面,机组大容量化为最新趋势。2021年开始,陆上风电项目补贴全面取消,开启平价上网时代,各大风电提供商具较强的动力降低发电度电成本。近年来,陆上风电机组大型化、大容量化趋势明显,风能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可重点关注受益于风机大功率趋势的金风科技、明阳智能。
海上风电成本处于下降通道中,将为风电领域新的发展方向。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能资源丰富、风速高、出力波动小、土地成本低,且开发空间广阔。但目前海上风电机组设备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较陆上风电而言仍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近年来投资、运维成本的不断下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预测,2025年海上风电也有望实现平价。重点可关注海上电缆领域龙头东方电缆。
生物质能板块
政策加码助力生物质能发展。生物质能被誉为继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是唯一的零碳燃料。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具有多种类、数量大、分布广的生物质资源,但目前利用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推动生物质能供热发电,支持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海外,欧盟大力鼓励生物质能利用,强制要求各成员国2020年在柴油中添加10%的生物柴油,在2030年添加32%的生物柴油,以达到碳减排目的。目前欧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进口区域,而我国则可使用废弃的地沟油作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具较强的成本优势。重点关注国内生物柴油龙头卓越新能。
3.1.2.解决消纳问题,配套储能发展空间巨大
平价时代,消纳问题为发展痛点,清洁能源占比提升将大幅拉动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需求。风光发电随机性强、不稳定性强,装机占比越高,对电力稳定性的挑战就越大。目前,我国部分风光发电量较大的地区出现较高的弃光、弃光现象,未来风/光电若要大规模应用,解决高弃光/风率问题,仍需配合储能平滑发电波动,进行消纳。截至2020年7月底,全国已有大约有11个省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储能配置的相关政策,相关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配置储能容量要求从5%-20%不等。
在众多储能方案中,电化学储能是目前最适合与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合的储能技术。目前,电化学储能成本较高,但随着近年来成本的逐年下降,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未来有望加速发展。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十四五”期间,若充分考虑各类直接或间接政策的支持,2020-2024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65%,预计到2024年底,电化学储能的市场装机规模将接近24GW。重点可关注系统集成与逆变器提供商阳光电源、固德威;锂电池板块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3.1.3.电力化进程加速,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有望进一步加快
新能源车
政策推动转为市场驱动,近来我国新能源车高景气度持续。交通部门是我国碳排放量第三的部门,2018年的碳排放量占比10%,且未来随着总出行量的增多,碳排放还将可能继续上行。为促进交通部门碳减排,自2010年起,我国便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自2016年12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来,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退坡倒逼行业加速市场化发展,目前市场驱动效应已逐步开始显现。从2020年下半年疫情之后,随着国内需求的复苏,叠加新能源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同比维持高增长的态势,整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据安信电新团队统计,2021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增长,其中产量为19.4万辆,同比上涨285.8%;销量达16.9万辆,同比大幅上涨238.5%。
欧盟持续发力新能源车领域,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2020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而碳排放政策的收紧是欧洲新能源车近年来加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2020年开始,欧洲规定境内95%新车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得超过95克,若超过,汽车制造商将面临每辆车每克95欧元的罚款。尽管制造商们可以继续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车型,但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同时生产碳排放较低的车型进行平衡,这为欧洲境内领先汽车制造商们生产销售新能源车带来极强的动力。此外,到2025/2030年,欧盟境内碳排放量需比2021年均值再降低15%/37.5%,排放目标的逐步收紧将持续带动新能源车的生产销售。
碳中和目标倒逼下,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加快提升。借鉴欧洲经验,受益于碳排放政策倒逼,预计后期政策将进一步引导新能源车快速发展。11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定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到20%左右;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而10月工信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也较为详细的规划了新能源车未来的渗透率提升路线图,即混动新车到2025年占传统能源车的50%以上,2030年占75%以上,2035年达到100%;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占汽车总销量的20%左右,2030年占30%以上,2035年占50%以上。同时,氢能车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
未来,随着不同价位段车型的研发加速、电池技术升级及充电桩快速普及带来的续航时长的解决、以及美欧电动车加速发展对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带动,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速度或将超过政策规定路线。建议重点关注受益于金属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赣锋锂业、华友钴业,受益于锂电池销量快速增长的宁德时代,受益于燃料电池政策扶植的美锦能源,整车龙头制造商比亚迪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提供商山东威达。
智能电网
电气化进程提速、能源结构转型将促进智能电网项目的投资发展。电网连接着能源供给和消费两端,是我国能源系统转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未来电气化程度不断提升、电力需求显著加大的背景下,政策端对智能电网方面的支持和投资有望进一步加强,以优化电网能源配置能力、跨区输送能力以及清洁能源并网消纳能力。此外,在配合国家达成“碳中和”目标方面,智能电网还能够接入各类能源数据,从而协助国家更好实现碳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等新业务。重点可关注电力节能概念股涪陵电力,智能电网概念股国电南瑞。
3.1.4.清洁能源发展拉动上游金属材料需求
铜:作为性价比最高的导体材料,铜在电网、光伏发电系统、风电发电系统、储能、新能源车电机以及充电桩领域均有较大规模的应用。能源系统加速电力化转型过程将大幅带动上游铜等原材料的需求。根据安信有色金属团队预计,相对于2020年,2021-2025年清洁能源领域对铜的需求增量为166万吨、185万吨、211万吨、240万吨、270万吨;相对于2020年,2030年清洁能源对铜的需求增量将达410万吨。而考虑到2021~2023年铜矿供应CAGR为2.85%,精炼铜供应CAGR为2.47%,皆低于需求侧CAGR4.23%,预计短缺需求占比分别为1.2%、3.0%、4.4%,将有望拉动铜价中枢进一步上移。重点关注紫金矿业、江西铜业。
新能源金属镍、锂、钴、稀土:能源系统转型带动储能市场发展,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拉动动力锂电需求,相关上游新能源金属镍、锂、钴、稀土等的需求增量空间被打开,重点关注未来五年供需格局呈紧平衡的镍金属。根据安信有色团队预测,动力电池行业是未来镍需求增速最大的领域,全球硫酸镍和镍总体供需未来五年缺口将逐步扩大,2021-2025年全球镍供需平衡分别为1.76、-9.10、-12.15、-14.55、-16.12万吨。基于资源约束,上游资源行业进入壁垒高、议价能力强,叠加新增需求拉动下,龙头企业有望走出量价齐升逻辑。重点关注华友钴业、洛阳钼业、赣锋锂业、盛和资源。
3.2.能源使用效率要求提升,节能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能源效率的提升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重要途径。根据IEA统计,2000-2017年,若非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我国2017年的能源使用量将增加12%。2000-2017年我国能源使用增量的分解中,经济结构变化/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带来的能源使用减少量分别为7.9/10.5Ej,分别占比扣除能源使用减少量前能源使用量的9%/11%。其中,工业和服务业贡献了近80%的能源使用能效提升。据测算,2010-2019年以来,中国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碳量下降了14%,其中节能贡献5%,能源替代贡献9%;中国电力碳强度下降了22%,其中节能贡献了8%,替代贡献了14%(资料来源:中国循环经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一般来说,节能减排的三个常规路径为:(1)工业节能。(2)建筑节能。(3)交通节能。钢铁、建材、水泥、石化、有色金属、机械等行业是工业节能重点关注领域,节能措施主要包括升级高效节能设备、生产工艺改进和余热管理等,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能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将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工业能源耗用;建筑节能方面,主要措施则集中于节能材料和节能家电的使用、供暖系统的自动控制等;交通运输方面,主要节能措施则在于动力系统的升级改造。此外,随着电气化进程的加快,能够降低电力损耗的特高压线路项目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提升能效利用率。
各部门节能的政策覆盖率仍有较高的上行空间。过去几年来,政府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态度坚决,制定了多项强制性政策。2017年,工业强制性政策覆盖率为70%,交通运输业强制性政策覆盖率为57%,而建筑部门强制性政策覆盖率仅为33%,各部门仍有一定的能源使用效率上升空间,尤其对于建筑和交通运输部门而言。
3.2.1.建筑节能:加大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应用占比
减少建筑垃圾,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比。装配式建筑是指将传统建造中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以预制件的形式对建造项目进行设计、构件生产、运输、施工组装而成的建筑物。2013至2017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从18.00亿吨提升至23.79亿吨,而截止2017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转化率仅为5%,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而装配式建筑大量工厂作业产生的建筑垃圾明显低于现浇产生的建筑垃圾,为近年来政策大力引导的发展方向。
国务院在2016年2月6日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筑、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各类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新型建材及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2016年9月30日,国务院再次发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2016-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从11400万平方米提升至41800万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从6.83%提升至18.40%,距离规划目标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重点关注华阳国际(装配式建筑设计)、鸿路钢构(钢结构配件生产)。
建筑节能拉动绿色建材需求。绿色建材是指健康、环保、安全型建筑材料,在调光、调温、消磁、消声、防火方面具有出色的性能。绿色建材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汞及其化合物添加剂,是可循环利用、无污染的建材产品。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等各部门在《“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已提出,要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到2020年全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碳中和目标催化下,绿色建材应用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重点关注三棵树(墙面涂料)、东方雨虹(防水)、鲁阳节能(耐火)、北新建材(石膏板)。
3.2.2.工业节能:高耗能行业迎来新一轮类供改,节能系统需求加速提升
高耗能行业迎来新一轮类供改。对于钢铁、水泥、石化、煤炭采掘等高耗能行业而言,碳中和目标倒逼下,相关政策将从两方面影响行业格局:一是新增产能扩张指标恐受政策限制,部分产能在规定能耗目标影响下陆续退出,行业供需格局得以优化,短期有望提振水泥、钢铁、煤炭等上游商品价格;二是落后产能设备及中小企业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类似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长期来看,利好生产更为规范、环保设备配套更为齐全的高耗能行业龙头企业。而另一方面,为达到节能减排要求,高耗能企业对节能系统设备、环保设备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
近日,内蒙古已打响了缩减高耗能行业的第一枪。在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近日发布的《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中,计划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并于4月底前全部退出,同时严禁新建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此外,从2021年起,将不再审批焦炭、电石、纯碱、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钢铁以及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高耗能产能项目以及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在碳中和目标倒逼下,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缩减进程预计将进一步加快。
重点关注节能系统设备提供商杭锅股份;受益于类新一轮供改的高耗能行业龙头企业中煤能源、合盛硅业、宝钢股份、海螺水泥。
3.2.3.环保节能:环境监测需求率先释放,可降解塑料成长空间广阔
环境监测
2月1日,生态环境部在此前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正式生效。我国以发电行业为入口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市场主体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作为企业进行碳管理的基础设施,碳监测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能够有效的对大气环境或水质环境进行准确分析监测,便于使用单位加强对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处理。
为更好的推行碳交易市场,各交易主体积极加强碳监测系统的构建。2021年1月,国家级团体标准《火力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条件》获中国标准化协会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的具体要求;而浙江、福建等省市则积极推出相应监测平台,通过让企业进行平台接入,可实时快速了解企业碳排放量。
在碳中和目标倒逼下,未来环保政策趋严可能性加大,叠加碳交易市场的陆续推进,环境监测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重点关注先河环保、雪迪龙。
新能源环卫装备
新能源环卫装备排放低、噪声小,使用经济性较高。根据安信环保团队观点,根据新能源环卫车技术发展趋势,以环卫车折旧时长8年为计算,大、中、小型纯电动环卫车的全生命周期使用经济性可以分别达到127.52万元、35.94万元以及24.96万元。近年来,新能源环卫车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进入快车道。在2018年国家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80%;工信部于2020年7月和11月分别发表了《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到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目前,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仍较低,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新能源环卫车销量1526台,同比增长49.61%,占我国环卫车总销量的2.52%。随着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整车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需求量有望快速发量。根据安信环保团队预测,中性情况下,假设2025年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将达20%,则到2025年新能源环卫车市场空间可达391亿。重点关注盈峰环境、龙马环卫。
可降解塑料
从“限塑”到“禁塑”,我国步入塑料可降解时代。2020年,中央两度发文加快“禁塑”进程,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于1月发布相关文件,明确禁塑令将分为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完成;7月,国家发改委再度联合其它部门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在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禁塑”实施方案。2021年1月1日起,“禁塑令”已在部分领域开始实行,传统塑料袋将逐步被纸袋或是可降解塑料袋所取代。塑料下游需求广阔,包括外卖包装、快递包装、农贸集市包装以及农业地膜等领域,在替换需求拉动下,可降解塑料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期。目前,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国内产能投放量不足等问题,可降解塑料在我国渗透率仍不足1%。碳中和目标倒逼下,我国“禁塑”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而随着技术突破和生产规模化,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也将渐迎来黄金时期。重点关注金发科技。
3.3.碳汇集技术有望加速发展
CCUS(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指在生产过程中提纯二氧化碳,通过管道、公路、铁路等进行压缩运输,从而加以利用,或注入深层地质构造进行封存的相关系列技术。
CCUS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而言不可或缺。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能源署等专业机构的研究表明,若要实现巴黎协定中1.5℃和2℃的温升目标,CCUS技术不可或缺。根据IEA预测,相较于巴黎协定2℃的温升目标,为实现2050年全球碳净零排放的额外脱碳工作中,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将贡献25%的份额,而其余35%来自电气化的增加,20%来自生物能源,5%来自氢气。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我国节能减排路径的研究中也指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只有在强化政策并叠加CCUS技术使用后才可实现。
CCUS技术预计将在2030年迎来爆发期。然而,目前,碍于运行成本较高、能耗大等问题,过去十年,CCUS技术的发展进度不及预期,仅完成了国际能源署规划路线图进度的13%。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且政府专项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2020年全球将投入运营的21个大型商业CCUS项目中,仅有1个来自于中国,而大部分则集中在政策支持力度较高的美国。CCUS技术应用的主体是燃煤电厂。我国燃煤电厂多建于2005-2015年,将在2035-2045年才会迎来机组更新高峰。故根据我国科技部下属单位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研究,我国CCUS技术最佳窗口期为2030-2035年之间,相关技术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爆发。预计后期,在碳中和目标的带动下,我国将会加快CCUS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进程,并借鉴美国经验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力度,长期来看,可提前布局相关板块概念,重点关注碳捕集概念股杭氧股份。
3.4.碳交易市场建设同步推进
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规定了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原则、制度框架以及实施流程,明确于2021年2月1日正式生效。我国以发电行业为入口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市场主体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碳交易市场不但能促进各企业更注重碳排放管理,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由此进一步产生的碳金融市场在未来也具有极大的畅想空间。我国碳市场作为市场机制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于2011年开始建设,有望于年内正式开始进行交易活动。在碳交易市场中,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可被视为商品进行交易。首先,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将碳排放权总量以配额方式分别发放至当地企业。若企业碳排放超过配额,则需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若少于配额,则减少部分同样可进行出卖。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按八大行业测算,未来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40亿吨的规模水平,现货交易金额每年高达12-80亿元。
来源:金融界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