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不正经链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摘要:区块链的主要特征是新传考研就找一加一!传统传播学的五大内容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其中,媒介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组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力量。技术赋权受众,受众地位上升,受众成为用户,成为重要的传播主体之一,传受关系变化,传媒行业也发生重大变化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新传考研就找一加一!

传统传播学的五大内容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其中,媒介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组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力量。技术赋权受众,受众地位上升,受众成为用户,成为重要的传播主体之一,传受关系变化,传媒行业也发生重大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受众成为用户,成为重要的传播主体之一,简略说,不再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因此,网络传播学的五大内容,可以简单理解成,传播技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效果。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成为非常重要的力量。

在考试中,也成为非常重要的考点。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和技术相关的考点。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一、5G

1.什么叫5G?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羸、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5G有什么特点?

(1)连续广域覆盖,即无缝的高速业务体验,做到在不同区域和高速移动过程中获得较 高的移动网络速率。

(2)在局部热点区域,如高铁站、密集住宅区等,享受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3)低功耗、大连接。5G的“高容量”就意味着“万物互联”从此成为一种可能,而5G ; 的低能耗则可以使各种形形色色反映着人与物的状态属性的传感器(比如“可穿戴设备”)」•: 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成为现实。

(4)低时延、高可靠性,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保 见"瞬时传输"的体验。

3.5G对传播有什么影响?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移动通信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已成为推动 社会传播形态和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爆发式增长,人们的时空观得到 扩展,虚拟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未来的网络社会也将进一步会现移动化、泛在化和智能化人与物质世界也将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

5G技术高速率、大容量的传播特点,将推动传媒业内容采集、加工体系的重构。5G打破了 4G的空间局限,为随时随地编发新闻提供了可能。

未来的5G将颠覆公众的信息寻求模式,泛视频化传播成为常态。

(1)传播时空观的进一步改变

5G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模式,它以一种更为急速、跳跃、分散的 形式影响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地域、场景的空间真正瓦解,空间被极度压缩并且不再 成为人们交流的桎梏。彼时将实现真正的全球联通,无论是在偏远地区、高速移动等恶劣环 境下,还是在人员密集、流量需求大的区域,人们仍然能运用移动设备来进行远程交流与沟 通,建立“远距离的亲密感气

(2)虚拟社会的全面建构

5G技术的发展,首先满足了虚拟社会对网络的要求。5G还将有助于提升虚拟互动体验的效果。它能够创造出一个多维度空间的虚拟传播场景,使得线上交流更加直接、高效、生动。5G时代网络的遍在,使得人们时刻处于在线模式,这将进一步延展人的社交圈。

(3)5G实现人与物的智能传播

无论是Web 1.0时代还是Web2.0时代,强调的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Web3.0 时代则更加强调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传播。5G技术的发展将加快人类进入Web3.0 万物互联时代的步伐,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物品曇 可能成为传播的介质。借助于5G终端技术,传播体现出智能、泛在的趋势,人们可以通过不同介质实现"所想即所得”。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二、人工智能

1.什么叫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智能”。由人工制造出来的系统、表现岀来的智能。一般的定义是“智能主体"(intelligentagent)的研究与设计”,智能系统是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做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界发生关系,全方位地介入信息生产、分发、互动反馈流程。

2.智能化媒体时代有什么特点?

(1)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五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

(2)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

(3)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相推进。

3.新闻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挑战

(1)新闻议题设置权的让渡。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闻中,用户生产内容和机器生产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样的方式与以往媒体议题设置方式截然不同,议题设置权力让渡给用户和机器。用户的新闻素养参差不齐,议题不能有效把控并反映有价值的新闻,生产的内容良莠不齐。

(2)对新闻真实性等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机器不像人类一样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机器拥有中立的情感位置,人类的情感上的选择不会发生在机器身上。即使如此,也会产生对 于新闻真实等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一方面,机器写作拥有速度才吠数据駆也化的优势,但是由于水平发展的原因,在某 些时候机器无法挖掘出新闻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时候则可能造成新闻过于流于表面,没能表达。另一方面,在追求个性化的时候,也会出现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例如,机器算法很容易被利用,造成一种“虚假挖掘”现象,让真正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被隐藏。

(3)新闻生产的版权问题。 人工智能新闻在文字、图片、H5、视频等方面所运用的模板,是由编码写成的,同时也包括来源于网络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涉嫌侵权。

(4)伦理道德。机器智能在新闻业的现实使用中,包括数据的采用和挖掘极易出现新闻伦理问题。因为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使用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使用不当就有可能出现触犯法律的事情。例如,“人肉搜索模式”这是一种缺乏道德约束的事关新闻伦理的行为,而这 一行为会在人工智能条件下更容易滥用。

4.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业形成的问题?

(1)创新探索模式,突破“信息茧房”。新闻资讯内容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出现井喷,同时也存在弊端,如何提升信息获取效率成了重中之重,现在的算法推荐大多采用人找信息的搜索引擎的兴趣推荐算法,但兴趣算法推荐容易让用户困于“信息茧房”而不愿接受异质信息和观点。

(2)针对伦理道德。让人工智能新闻在符合伦理道徳的范围内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滥用。让机器人在新闻写作和视频制作上执行好符合人们预期设定好的工作标准,并建立及时的预警机制,出现问题时能警将危害降到最低。 '

(3)对于新闻失实的把控。新闻失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新闻把关人的监管不力,另一方面是机器算法的漏洞。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数量上史无前例,而且拥有巨大的自主性,同时也是极易被利用的个体。新闻把关人需要具有更超前的时代眼光,防微杜渐,与机器协同工 作。针对算法漏洞,对于那些利用其漏洞谋取不当利益的人要严惩不贷的同时更要提高技术水平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总之,既要监管,又要“修身”。

(4)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工智能时代媒体新闻活动的参与者,对于新闻的传播效果和趋势影响巨大。但是受众的媒介素养却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既要政府加强培养教育, 学校也应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个人则更需要主动学习媒介常识,以免操作不当触及法律。

(5)法律法规来保底。法律是一个保底措施。在人工智能媒体时代条件下,更需要扩展法律法规来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出现很多的新型网络犯罪,而新闻法却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所以这方面需要扩展新型的新闻法律法规。同时,执行力度需要加强,遏制触犯新闻伦理道德,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大有裨益。

(6)技术人员和新闻从业者承担社会责任。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最大化技术的优点,完善技术对新闻业的巨大影响力,更需要注重技术开发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并着力提高眼界和思维,放眼国际,兼收并蓄。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需要适应时代需求,更要认准并挖掘自身在调査报道、深度报道上的独特优势,借助人工智能来完成复杂的工作的同时寻求一个平衡点。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三、大数据

1.什么叫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IBM将大数据的特点总结为4个“V”:Volumes (数据体量巨大),Variety (数据类 别繁多),Value (价值密度低),Vel6city (处理速度快)。

2.大数据有什么优势?

(1)改变原有新闻叙事。大数据新闻能够描述那些看不见的短期过程,比如流言如何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2)事实判断。2011年8月,一个黑人穆斯林男子乘出租车在伦敦街头遭到警方拦截,双 方发生枪战,该男子当街死亡。两天后,约300人聚集在伦敦市中心的警局进行抗议,后 来演变成持续多天的骚乱事件。一些媒体评论指出,这与贫富差距有关。记者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证明骚乱与贫困没有关联。比起单纯的文字报道来,表现清晰,说服力强。

(3)预测走向。大数据能够预测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通过挖掘大数据,传媒在技术上可以制作出可视化、交互式甲图表,告知很多事顼。微观的如流行疾病来袭、交通拥堵情况;宏观的如经济指数变动等等。

(4)信息定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大数据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报道有共性,媒体都致力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利用大数据诠释宏观社会现象对用户的影响,或者回答用户困惑的问题。媒体可以精准定位,经过后台计算,按照用户的接收习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将服务推送到用户眼前。

3.数据新闻的定义是什么?

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依托于对数据的处理和加工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的新闻信息的呈现和报道方式。

4.数据新闻的特征是什么?

(1) 数据新闻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开放的数据作为数据新闻的基本要素,为新闻报道提供多方信源和葬素材:

(2)数据新闻将可视立为主要呈现方式,将冗杂的数据信息以及错综的关系链以形象、 生动、简单的方式呈现,提升专业新闻的“阐释”效果,增强用户交互式阅读体验;

(3) 数据新闻以移动端为主的多渠道传播,拓宽了传播途径。

(4) 数据新闻以独特视角跟踪社会热点,引导舆论走向。真实、客观的数据是数据新闻产品的基石。数据新闻,因其有理有据的数据支撑、高效的信息传达率、独特的报道视角, 被认为是媒体在跟踪社会热点以及突发事件中抢占独家报道先机的重要方式,在环境监测与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新的功效,实现新闻报道真实性、客观性、深刻性的增值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标准的提升。

5.数据新闻带来的变革有哪些?

(1)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流程再造)。传统新闻生产流程:选题策划,确定选题后,由专业的釆编人员采写新闻,再经过校正修改、编辑排版,最后印制发行。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数据新闻的生产主要依托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呈现,最后形成完整的数据新闻报道。

(2) 新闻呈现方式的变革。数据新闻的呈现以动态、可视化为特点。数据新闻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数据可视化、图解新闻和数据地图。数据可视化侧重于数字信息的统计与呈现,图解新闻是传统新闻报道旳精华浓缩和事物间关系的揭示,数据地图则通常以电子地图为背景,将多种信息整合其中。

(3) 新闻阅读方式的变革。新闻阅读方式的变革是数据新闻带来的一个受众层面的变革。受众在阅读传统的新闻时,单纯的文字和图片是阅读的主要内容,而数据新闻的阅读,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只是它的辅助性内容,它的阅读主要倾向于具有交互性的动态信息, 受众需要通过点击或者滑动某个图标进行数据新闻的阅读;传统的文字或图片新闻的阅读载体可以是报纸,也可以是移动互联网设备,而数据新闻的阅读载体必须要以互联网或者具备能够传输音、视频以及画面的设备为支撑。

6.数据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侵权问题

(1) 侵犯公众隐私权。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有大量的在线个人数据,这些数据有很多属于公众的个人隐私,很多人并不愿意其被收集,更不愿意被公开。然而,数据新闻制作者则可以通过数据的挖掘、交换或购买等手段获取这些数据,或将其制作成公开的新闻,或将其作为推送“符合私人口味”新闻的依据。这种违背个人意愿,对个人隐私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公布的行为,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

(2)侵犯新闻作品版权。如一些网络新闻聚合平台,其产制数据新闻的主要方式是:釆集海量的新闻作品,通过机器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编辑组合和分解优化,然后定向推送给公众。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平台时常会直接窃取,或通过跳转链接,或通过刻意模糊出处等方式, 侵犯原新闻作品的版权。

7.传感器新闻是什么?

传感器新闻(SensorJournalism):传感器新闻是通过传感器获得数据信息,经分析整合,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融入新闻报道,进而完成“讲故事“的新闻生产模式。传感器新闻主要应用于调査性报道。

8.传感器新闻的优势有哪些?

(1)传感器拓展人的感知能力,开辟信息采集新维度。

(2)传感器可以探测未来动向,提供预测性报道新依据。如2014年,武汉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武汉二桥、汉江特大桥等4座大桥上被安装了传感器,实时监测其健康状况,自动釆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这不仅可以更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也可以使得在危 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桥梁可以自动发出预警信息。

(3)传感器传导个性需求,“定制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传感器也是用户与媒体之间的连接器,是定制化信息服务的依据。未来的定制化信息生产,将是针对个体及其关联场景的整体属性,从信息生产的第一个环节起,开始个性化定制,而用可穿戴设备与传感器来了解用户的实时需求与情境,完成个性化数据釆集与传导,是定制化生产的基础支持。

(4)可穿戴设备与作为用户反馈机制的传感器。传感器不仅在重新定义新闻源,也将重新定义新闻传播的反馈机制。如作为人体传感器之一的可穿戴设备,正在为用户反馈的测量提供一种全新的手段。

10.无人机新闻:一种特殊的传感器新闻

无人机新闻(Drove Journalism):指利用无线电遥控程序和设备操纵自带摄影摄像装置的不载人飞机采集的新闻。

它具有如下三大特点:视觉化传播、俯拍增强空间纵深感、长镜头纪实。

(1) 无人机在新闻生产中的优势

① 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传统载人机观拍新闻对摄影师的技术要求较高,摄影师经常需要探出半身到窗外取景,危险性大。无人机无需专业飞行员,与使用载人机相比价格低廉,大大降低了新闻釆访的成本。且记者只 需利用无线网络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启动无人机新闻采访程序。

② 应用范围广。无人机不但可以飞近被摄物体,还可以飞入不适合人类进入的场所, 如火灾上空、核辐射现场、原油漂浮的海面等;不会对拍摄环境如水面、沙地等产生很大影响,画面干净而理想。

③ 能够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无人机更方便携带,便于拍摄者快速反应,节约时间。

(2) 无人机新闻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① 安全隐患:无人机被滥用。无人机新闻快速发展,就意味着更多媒体记者、公民记者都能拥有无人机。但无法保证这些无人机不会被滥用,如抢占空中航道,制造恐怖袭击, 闯入军事禁区,走私贩毒等。

② 道德和法律难题。无人机新闻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模糊公私领域的界限,侵蚀私人空 间;激烈的媒介竞争也会让一些无良记者等越界使用无人机新技术,偷拍私人领域如房间和院落,报道一些不应该报道的内容,如卓伟使用无人机偷拍林心如和霍建华婚礼。

③ 飞航时间短。无人机靠电池提供动力,由于技术瓶颈,现在无人机一次持续飞行拍摄蟲供电20分钟左右。而电池供电不足、导航偏位、系统瘫痪等原因,又可能引起摔机事件。无人机拍摄图像时,螺旋桨一直处于高速转动状态,会造成画面抖动;螺旋桨的轰鸣声,也会干扰同期声的录制。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四、区块链

1.什么叫区块链?

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 让每个参与节点都是平等的,都保存着整个数据库,在任何一个节点写入/读取数据,都会同步到所有节点,但单一节点无法篡改任何一个记录。它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一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模式。

从应用层面看,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记账模式,它按照时间顺序将交易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一种链式数据结构,也就是所有节点可以共同维护的账本,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区块链主要解决的是交易的信任和安全问题,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这句话是关键,理解和运用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所有关键都在这里)

2.区块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任一节点停止工作都会不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

(2)去信任。各个节点之间无需相互信任,数据内容和系统运作规则公开透明。

(3)开放性(公开透明)。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 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4)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

3.什么叫区块链新闻?

区块链新闻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新闻的生产、制作与传播全部在区块链这一公共数据库中完成。

4.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的价值是什么?

(1)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纠正报道者的刻板印象和“媒介的偏向“。在传统媒体以及社交媒体上,新闻生产的过程基本上还是一个黑匣子,用户无法了解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即使新闻生产机构想使新闻透明,技术上也无法做到。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一整套追踪信息来源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媒体信源认证,最大可能地保证数据真实性。使用区块链技术发 布的信息在被加密的同时,共享到多台个人计算机上,第三方机构很难进行篡改,而整个信 息记录过程,可以很好地纠正报道者的刻板印象和媒体偏好。

(2)极大推动内容生产。区块链技术将会带来媒体角色转换和职能的桔% 使媒体的组织结构真正实现扁平化,从而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区块链技术使社会平台中的内容生产者能够通过智 能合约直接对自身生产的内容进行定价,获得相应的打赏费用和内容订阅费用,形成一种新型的内容付费形式,从而调动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媒体还可通过区块链数字认证搭建社群媒体平台,将UGC (用户生产内容)变为PGC (专业生产内容),降低新闻线索搜寻成本和新闻釆编成本;并在媒体私有区块链网络 上实现新闻线索协同记录、新闻线索共同分享和采编前后方实时沟通,建设全程透明的“流 水线”工作协同平台。

5.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可能的负面影响

(1) 敏感信息创作和网络上传难以控制。在传统互联网中,敏感言论等信息创作和上传 会受到网络的限制,对敏感词和话题均能进行有效监管,而在区块链技术下,敏感信息创作 上传拥有了避风港,区块链特性让这些敏感修星传播处于貞控状态。

(2) 信息审査难以开展,处置机制失效。施風直接将中心化集中管理模式击 溃,信息审查基本难以展开,而数据不可是改、匿名性,则让审查处置处评效状查,及时 通过技术手段能够追溯到源头,甚至做到匿名丽顽实用户关联,也难以对信息数据进行删除或者篡改,处置难以进行。

(3)保留全暈数据链条,负面信息长期存在。当前传播常态是随着时间流逝,信息也在 加快消解,但区块链技术将彻底扭转这种现象,信息将保真、安全地固存下来。这就意味着 负面有害敏感信息将长期存在,只要愿意查询,就能看到这些信息源和传播情况。

(4)不实信息难以澄清,辟谣纠偏效果有限。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让不实信息 很难得到澄清,即使可以很快溯源,但'由于难以删除,而辟谣内容难以覆盖到目标群体(已 阅读谣言者),这会导致谣言负面影响持续下去,即使辟谣成功,由于不实信息难以删除, 后续影响仍然存在。

(5)匿名性造成失序失范,倒逼管控无法展开。区块链的匿名性显然比传统互联网的匿名性更为复杂,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于个人而言,这能保证较高的安全性,但对于管控而言,这无疑会造成失序和失范,由于技术难以对应到现实中的发言者和传播者,利用严管敏感或犯错(罪)群体,用约束这类群体的言行,来倒逼实现区块链管控的方式将无法展开。

新传考研,关于技术专题,这些得掌握好

五、VR/AR/MR

1.什么是VR?

VR (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在技术实践领域,通过数字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实时交互,从而获得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目前已广泛应用到系统仿真、科学可视化、三维动画等领域。

2.VR有什么特点?

(1)沉浸感:带给用户沉浸式的场景感。VR能让使用者产生自己似乎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之中的感觉,并可以感知和操控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逼真感觉。

(2)交互性:改善用户的感官体验。VR技术以水平定位系统模拟用户视角,通过高画质的全景展示带给用户良好的视觉体验,最先进的3D音效模拟环绕式带来舒适的听觉体验,手柄操控、行为检测、语音识别等多种类的交互方式可提高用户在行为甚至触觉上的交互体验。

(3)想象性:引起用户无限想象。在虚拟世界中,用户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自身在系统中的行为,通过逻辑判断、推理和联想等思维过程对其未来进行想象的能力。

3.虚拟现实新闻有什么伦理风险?

(1)VR新闻对公众可能具有更大的操纵性和欺骗性。

(2)VR新闻仍然具有极强的把关、诙设置和显化功能。

(3)VR新闻有将“公众"(public)退化成“群众“(crowd)的风险。

(4)“虚拟现实”新闻与“缸中大脑"的对弈。对于我们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信号,我们无法区分它们到底是否为真,就像有一个全能的、邪恶的怪物将我们的大脑养在营养液中,通过电极不断向它注入各种信号,让我们将“虚 假”等同于“现实”。随着人类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媒介使用者被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 所影响乃至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直至人人都成为“缸中大脑”。

(5)虚拟现实新闻中用户“身体”的重要性动摇。无论VR新闻通过“运输”(transport)让人觉得多么有“在场感”,作为观众,身体是否在新闻现场从来就影响着新闻的发生、演进以及其意义的展开。

4.什么是AR?

AR (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集成在一起的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某些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将其与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并形成与人的交互。

5.AR和VR有啥区别?

增强现实技术AR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差异是,VR是脱离用户当时 所处现实环境营造出虚拟体验,而AR则是在用户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增加虚拟的体验。

6.什么是MR?

MR (Mix reality,混合现实):混合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 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在一起,来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 环境中同时包含了物理实体与虚拟信息,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

7.什么叫沉浸式新闻?

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 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沉浸式新闻报道让用户从参与的角度获得不同的报道视角,让用户思考传统报道线性叙述以外的故事。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