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碳市场
碳市场,简单来说,就是用市场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途径。它的理论框架依据有《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人们通过碳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等方式赋予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以价格,并设立二级市场以供有缺口的参与者和有富余的参与者交易。2005年至200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机构先后建立,成为全世界领先的碳交易市场。从2011年开始,中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九个省市设置了碳交易试点。2017年12月,全国碳市场当时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宣布,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目前,中国的碳市场监管部门为生态环境部。
碳交易的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实物交割环节;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全人类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在这些特性上,碳交易与区块链通证交易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被许多区块链项目视为赋能的对象。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曾经在网站上对区块链在碳交易中的应用提出了几条思路,如在公有区块链上记录碳资产可以保证透明度,确保交易有效并自动结算;消费者可以使用代表一定数量能源产品的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进行购买、出售或交换可再生能源;区块链技术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得更加透明,并使其更容易追踪、计算减排量,从而解决可能的重复计算问题。
除了以上几种思路,目前市面可以见到的碳交易与区块链相结合的项目主要还有以下一些赋能方式。
某区块链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个人减排量化机制和生态系统,目标是通过调动个人的低碳消费意识,反向刺激生产企业的碳减排,从而实现到本世纪末减少100亿吨以上的碳排放。项目设想,参与的个人通过骑车上下班、节约用电、垃圾分类、购买低碳产品等低碳行为,都可以获得低碳通证。而对于企业来说,保持产品碳足迹持续降低或者实现碳中和,就可以获得庞大的低碳消费群体。
经济效益还待探索
这个项目的设想比较理想化,其实根据目前的碳价,个人的减碳量是微乎其微的,参与碳市场的主体依然以控排企业为主,目前市场除了类似“蚂蚁森林”的公益项目,很少有项目能成功地将个人碳减排量与经济挂钩。
另一个项目则关注到比特币、以太坊等基于工作量证明(POW)的区块链项目一直因其消耗大量电量、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饱受诟病。他们试图将比特币、以太坊等挖矿的耗电通证化,让相关矿池的矿工们为他们的碳排放埋单,从而用经济手段平衡数字货币挖矿与降低碳排放。
虽然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排放的一吨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是一样的,但水电、火电、风电、核电等不同发电方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贡献量是截然不同的,非常难以标准化。
当然,随着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数字货币的价格趋于“熊市”,目前,很多基于碳减排的区块链项目代码逐渐停止更新,还有团队解散,甚至出现跑路,也有的项目依然坚持初心、沉淀技术,以期行业曙光。笔者认为,包括赋能碳市场在内的任何区块链赋能的项目,一定要做到技术积累、可支配资源与团队承诺相匹配;团队中有真正行家,能够解决行业痛点。
来源: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