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疑云缠身P2P“问题平台”层出不穷
业内人士认为,社交金融平台仍然是民间信贷互联网化,目前业内对风险有严控的共识,但仍缺乏有效措施消除风险;而律师则认为社交金融或存在证据链上的瑕疵,用户使用需谨慎。
河南青年江峰(化名)在一个商场门口看到了“借贷宝”的推广,由于有礼物相送,他凑了上去,经工作人员简单介绍,江峰大概知道这是一款和金融有关的手机应用,只要注册,便可以获得一件小礼品,拉上朋友,还有20元现金返现,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小小的诱惑,“我扫了二维码,也要注册,但是要我银行卡卡号和密码,想想有点担心,就没注册。”
推广陷“传销”疑云
和江峰的谨慎不同,更多的用户则选择了注册,并成功获得了20元的返现,并证实了20元可以提现到银行卡里。
这种拉人即奖现金的方式,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用户,记者获得某市一天之内的注册明细,一天新注册用户数量将近2000人。
在前端,利用用户“拉人即奖现金”的方式推广,采取分级方式:邀请10名新用户,每人再邀请10人,可以获得超过1000元的奖励;而如果邀请500位新用户,每人再邀请200人,则可以获得超过100万元的奖励。
而在记者获得一份公司内部培训文件上,有这样的表述: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有助于战略合作商不断向下发展新用户,获取最大收益。
8月8日,该公司回应这种行为“是正规且常见的营销活动,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会选择的营销模式”
事实上,“拉好友获奖励”的推广方式普遍存在,有平台推出活动,只要成功邀请一位用户,就可以获得抽奖机会,中奖率100%;更有平台声称如果邀请用户入伙,可以获得相应代金券,甚至可以折现。
一名互联网金融平台人士告诉记者,根本上,这种方式“属于抢入口,培养用户习惯,但如果要持久,还要靠此后的产品和服务。”
而在湖南联合创业律师事务所律师、湖南大学经济法学博士周晨曦看来,“客户的黏性和数量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生存是很有影响的,但拉人头的行为确确实实又搭上了传销的边,如此常态下去,还可能涉及非法经营、不正当竞争的问题。”
“社交式催款”行不行
在另一个社交金融平台“友信宝”中,同样支持好友之间的信贷业务,自称“呵护友情神器”,甚至将用户关系分朋友、亲戚、同学、同事四类,根据不同类别,提供不同催款信息版本,以朋友为例,其中一则催款版本为:“之前跟我借过钱还记得吗?知道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希望还钱的时候你也能当我是朋友!”
在另一个平台借贷宝中,更推出“立体追债系统”功能,如向熟人借款逾期未还,第一天起总部呼叫中心会进行多轮电话催收;如果逾期超过30天,违约记录将会被上传到应用平台,好友均可查询到。某种程度上,此举意在让违约者在朋友圈信用破产。
此外,公司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合作催收团队”,可以进行历时180天的电话及“地面催收”。这名员工解释,由于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地址信息等注册在案,因此地面催收很容易找到这个人。
广东正大联合律师事务所许瀚律师分析认为,立体追债方式无疑十分严厉,但平台将违约信息推送其全体好友的做法,在法律上,涉嫌侵犯借款人的隐私。
在私募基金操作员李先生看来,这种追债承诺,是在舍本逐末,“这些平台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都是各提各的做法,而且更多是在承诺一旦出现违约,如何做,面对系统性信用评价体系缺失,这种办法只是心理安慰。”
目前社交金融平台多数仍然处在推广阶段,违约事例并不多见,近段时间出现了一个特别事例。
10月12日,浙江临安一名用户通过某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出一笔钱,借出后发现借款人逾期未还,遂将借款人个人照片、姓名等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进行“公开追债”。在公开信息中可见,该用户借出1300元款项,利率高达36%。
该用户表示,他亲自与借贷人取得联系,但是多次沟通,对方以种种理由拖延。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彭小姐认为,银行信用卡的发放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但即便如此,银行仍然要承担信用卡逾期带来的风险,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在完备的准入和额度限制保证下,这个风险对机构来说不算大,但对于个人来说,这个风险就太高了,“用户那么多,借款目的复杂多样,其中风险因素有很多,叠加起来,借出人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隐患:输入银行卡密码安全吗?
社交金融平台大肆推广,同样深陷信息安全质疑漩涡,质疑之所以难消,或许部分原因在于新用户注册时需要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借贷宝的客服人员向记者解释表示,密码只是一个验证手段,“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保证账户的安全性,但我们绝对不会记录密码,就像你去取款,取款机不会记录密码。”
周晨曦认为,银行卡密码是用户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非正规网络交易页面输入密码将会给资金安全造成极大风险。
记者梳理发现,包括社交金融在内的P2P金融平台,大多数都会首先获取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及姓名,而进一步,会绑定用户的借记卡账户。
“谁都清楚,银行卡号和密码,有这两个就可以取款,所以无论怎么解释,我都觉得不太安全。”江峰说。近几年,伪造借记卡盗刷的相关案件屡见不鲜,在一些不法分子手中,只需要一套所谓的“复制器”,就可以伪造借记卡,获取账户密码,实现盗刷。江峰说,现在黑客技术这么发达,“怎么能保证我们输入数据的时候是百分之百安全?”
现状:利率诱人“问题平台”多
在上述“公开追债”的事例中,记者从其公布的信息中发现,借出1300元的一笔款项,双方约定的利率高达36%。
在多款社交金融平台中,都有“利息自定义”的选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变成非法集资,而且,如果最后借款人没有还款,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风险了。”李先生表示。
周晨曦认为,实名借款,匿名出借,通过这一模式实施的民间借贷,一旦债务人拖欠债务,债权人行使权利救济时,很可能因为证据上的瑕疵得不到法律保护,存在维权救济风险。
在许瀚看来,关于利率的约定,根据最高法院最新的司法解释,年利率未超过24%的,法院予以支持;超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24%以上到36%以下的部分,已付利息不得要求返还;未付利息法院也不予支持,“利率虽可以自由约定,但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如果作为一种理财手段,利率自定义的确非常有诱惑力;但是由于属于民间信贷范畴,需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彭小姐表示,目前的一些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7%以上,“已经背离市场正常的利率弹性范围,如果出于保本考虑,这种风险显然太大。民间借贷是一样道理。”
目前,包括社交金融在内的金融平台市场,局面混乱。据P2P网贷行业门户网站网贷之家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P2P网贷行业累积平台数量达到3448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达到1031家,占总数约三分之一。
“问题平台”所出的问题,包括“跑路”、“提现困难”、“诈骗”、“停运”等。从今年8月以来,深圳市多家P2P互联网金融平台遭到有关部门调查,据公开报道,今年9月,深圳知名P2P平台“融金所”疑涉嫌非法集资,被深圳警方联合经侦大队调查,包括总裁在内多名员工被带走调查。
监管未能有效遏制风险
7月18日,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释放出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信号,在业内人士看来,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但相应发展规范可能随之而来。
上述意见指出,网络借贷业务,分为个体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在个体网络借贷平台上发生的直接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范畴,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范。”
由此可见,虽然在功能上、宣传策略上推陈出新,但本质上,包括社交金融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仍然改变不了风险属性,在李先生看来,这甚至可以理解为“传统的金融业务搬到网上,不过多了一些社交、大数据的操作空间”。
近日,北京一名用户表示自己的身份证从未丢失,却发现在支付宝中以其身份证号注册有6个账户,这名用户并未申诉便将支付宝告上法庭。而除了类似事件,各种指名道姓发到用户手机上的金融信息,更是陷阱不断。这种谨慎,并非过虑。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