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rrcoin:构建拒食野味长效机制,杜绝疫从口入,科技公司能做什么?
摘要:依托其产品深入影响用户的现实,科技公司们的积极行动事实上可以架起与民众沟通、深入普法的桥梁,推动拒食野味长效机制的尽早建立。文|邻章“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若
依托其产品深入影响用户的现实,科技公司们的积极行动事实上可以架起与民众沟通、深入普法的桥梁,推动拒食野味长效机制的尽早建立。
文|邻章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若是将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放置在如今这场“新冠肺炎”灾难下,我们的确能发现——人类,总是不断重复犯着相同的错误——滥食野生动物,带来巨大灾难。
事实上纵观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多次疫情,追溯其源头都能发现其多为人类滥食野味所致——据统计,目前有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野生动物:HIV病毒来自于非洲的黑猩猩或白眉猴;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尼帕病毒来自于蝙蝠;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猴子;拉沙热病毒来自于老鼠;麻风杆菌疑似来自犰狳……当今新出现的传染病中,有60%都是人畜共患。
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为何屡禁不绝?
可以说,滥食野生动物,带来的是巨大的双输——不仅伤害了野生动物,更伤害了人类自身,使得原本只存在于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流行于人类,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以“非典”为例,有数据显示受“非典”影响,2003年5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下降到了4.3%,与2002年5月份的9.3%相比下降了5%。而本次在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业内预计其相较于17年前的“非典”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诸如餐饮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饮行业收入为4.67万亿元,其中15.5%的收入来自春节期间的居民消费,在此之外深受影响的还有旅游业、电影业、汽车工业等。
可以说一小撮人的口腹之欲带来的是全民灾难。但颇为讽刺的是,这些人却总是不能从过往惨重的代价中吸取教训,丢掉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据百度APP与人民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本次疫情前,野味在民间正肆意生长,在过去近十年里,穿山甲和豪猪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野味,占比近5成;而“非典”元凶蝙蝠和果子狸在过去十年里搜素热度也是一路高升。相关调查也发现,国内有53种蛇被端上餐桌;由于无节制食用,亚洲90种淡水龟中3/4受到生存威胁;过去10年,超过100万只野生穿山甲被猎捕。
为何会如此?
事实上,近日百度在央视《新闻联播》播放前的黄金时段投放的一则“拒绝野味”公益广告,给出了一些解释。在这则公益视频中,百度谈到:“我们相信:你能拒绝打着美食名义的杀害,你能打破不科学的滋补观念,你能停止因为口腹之欲引起的灾难”。而“以美食的名义杀害、不科学的滋补观念、口腹之欲、身份彰显、侥幸心理”等,事实上也正是滥食野味陋习屡禁不绝的原因所在。
从现实来说,由于野生动物相对的稀有性以及其较高的价格特征,使得食用野生动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人彰显身份的手段;而野生动物的自然成长环境,也让一部分人迷信其相对于人工饲养具备更高的营养价值;而不科学的滋补观念更是导致野生动物被滥食的核心原因——诸如过去十年被捕超100万只的野生穿山甲,其根源就是因为一些人不科学的滋补观念所致——由于穿山甲会打洞的特征,使得这些人认为穿山甲具备“壮阳”的奇效,迷信其甲片可以治病,事实上一些人食用蝙蝠,除开重口味猎奇之外,也是迷信其具备明目聪耳、滋阴壮阳等疗效。而食用野生动物并不会都致病的现实,也让这些人抱有了侥幸心理。
构建拒食野味长效机制,科技公司能做什么?
如此种种,都是滥食野味陋习屡禁不绝的原因所在。如此现实,也使得构建拒食野味长效机制,促进全民拒食野味意识觉醒,杜绝疫从口入变得分外急迫。而在人人几乎都有一部手机,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现实下,个人认为建立拒食野味长效机制,杜绝疫从口入,一方面需要顶层的法律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科技公司们发挥自身高效连接用户的优势,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向用户普及、传播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动物食用观,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所幸的是,在顶层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当下,一些科技互联网公司也主动担起责任,把向社会进行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科普和传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
在顶层法律制度建设层面,我们看到:
早在1988年我国就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决定》明确,“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禁止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
顶层设计为禁食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而科技公司的积极行动,事实上也正在架起与民众沟通、深入普法的桥梁——依托其产品深入影响用户的现实,科技互联网公司们的积极行动,正大大推进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的科普和传播,推动拒食野味长效机制的尽早建立。
诸如百度,其就依托其作为中文互联网领先的信息和知识平台的优势,率先提出了“拒绝野味”的倡议,并在旗下APP——百度APP、百度地图、百度输入法等多款产品中上线了“拒绝野味”的相关功能与服务,全方位进行“拒绝野味”公益科普行动,倡导用户拒食野味,珍爱生命。
如我们所见,在百度搜索、百度地图上寻找野味、蝙蝠等相关信息,以及用百度输入法输入野味时,都可以看到“拒绝野味”的相关提示;百度地图更是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了一批名称中与“野味”相关的餐饮和市场地点信息。在此之外,百度也将与IFAW 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野生动物犯罪预防领域的应用。并且在1月26日就成立总规模3亿的疫情及公共卫生安全攻坚专项基金,除了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等新疾病的治愈药物筛选、研发等一系列抗击疫情工作外,也致力于更长期的公共卫生公益科普,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缺失的问题。这几天,央视《新闻联播》播放前的黄金时段播放“拒绝野味”的公益视频,号召全民一起拒绝野味,助力国家构建全民拒食野味共识。
写在最后:
在此,也显而易见的是,百度积极投身公益科普行动的动作,其他科技互联网公司是可以跟进、效仿的。并且从现实来说,也需要其他公司积极跟进、效仿,与百度一道积极投身于公益科普行动,共同发挥出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合力,促进拒食野味长效机制的尽早建立。而个人也深信的是,在上有顶层制度支持,下有科技互联网公司共同努力、公益科普的现实下,拒食野味将会更早成为全民共识,杜绝疫从口入将不会是空谈,我们也将不会重蹈覆辙。
作者:邻章【微信号:ZLxgic 公众号:TMT317】,关注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消费&产业互联网等。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