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金融对抗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如果说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那么,货币就是构成金融的核心和运行的元素。人们可以通过货币运行、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状况,观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通过这种状况判断出所观测对象的经济运行状态是病态还是健康。更长期地看,一个国家如若对另一个国家有不善意图,必然会通过货币领域打击、削弱或操控对方,进而逐步掌控对方金融,以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燕红忠教授《中日货币战争史(1906—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4月版)一书,描述日俄战争之后,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力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从中国东北入手,逐步控制这一带的货币、金融后,悍然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扶持傀儡政府“伪满洲国”作为代理,控制整个东北。进一步地,又将侵略的目光和罪恶之手伸向关内,并于1937年全面侵略中国,妄图将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战败才退出中国。整个过程中,日本力图通过货币战掌控中国的金融,进而达到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目的,成为组成侵略政策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历经的各个阶段,施展的种种手段和阴谋,以及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的抵抗和反击斗争,构成与军事反击一样可歌可泣的战场。
以往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或许只关注一个时段,譬如全面抗战时期;抑或只关注一个焦点问题,譬如,抗战时期围绕美元、英镑与法币汇率和汇兑市场,日方施展的阴谋和多种手段;又或关注某个具体的手段,如发行伪币、套购法币、发行日本军票和扰乱国统区货币等。这些研究尚未从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发展—失败的全过程中进行的货币争夺战,进行全面梳理描画和分析研究。该研究在吸收借鉴中日两国此领域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全面探讨了近代日本对我国殖民渗透、扩大对华贸易、抢占经济权益、殖民渗透、币制改革与直接经济和金融资源掠夺等多个方面,同时展示了中国方面对抗的形式、内容和需要关注的重点。
通过金融统制达到侵略目的
该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近代中日货币战争虽然在各个时期采用不同的对抗形式和内容,但各阶段存在密切联系,构成一个长期持续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在晚清日本势力渗透进入中国的初期,日本商人很难适应并融入中国传统的信用交易和支付体系。例如,对东北的贸易就不断受挫,其中,中国东北的过炉银制度是压制日本商人的重要原因。正如日本外务省调查报告所指出的:“拥有同等资本规模的日商,可利用的过炉银额度不及华商的十之一二。只要过炉银制度不废,营口进口贸易将不会衰退……此为辽河贸易兴盛、满铁贸易不振之原因。”因此,日俄战争后,日本开展了试图用银本位钞票统一东北币制,在不平等条约庇护下争夺贸易和金融主导权的行动。但是,直至20世纪20年代,日本在货币兑换和奉票问题中的失败,标志着其通过市场竞争在东北扩展日系货币的破产,这也促成其在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地区实施金融控制政策,最终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统制政策,才达到控制东三省金融的目的。
1935年,日本分裂华北,试图制造华北金融独立阴谋,很大程度上就是延续在伪满洲国的金融经验。与此同时,日本反对中国进行的法币改革,从货币政策入手,亦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诱因之一。因此,从长期视角进行观察,日本在1937—1945年的对华军事及金融侵略,正是其自甲午战争以来为全面占领和控制中国所采取的最终手段。中日之间的货币战争及延展的金融领域争斗,是这种矛盾斗争的重要反映之一。
货币对抗转向综合斗争方式
第二,近代中日之间的货币对抗,在地域上,呈现由局部地区逐步扩散的过程;在对抗主体和方式上,则表现为由民间为主到官方主导,从市场和经济手段为主,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和军事相结合的综合斗争方式。自日本势力渗透中国后,直到九一八事变为止,东三省一直是中日货币对抗和争夺的核心地区。进入民国时期,日本不但寻求在东北地区建立垄断性优势,更是谋求在内蒙古东部、山东等地区逐渐扩大利权;彻底控制东北后,又开始向华北、华中和华南进军。中日之间的货币对抗,亦经历了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历程。
从进行方式来看,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货币斗争,主要是在官方筹划或支持下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重点围绕货币发行、货币兑换、金融机构的设立、交易货币制度(本位)、币制借款和投资等实行,采用经济手段和市场竞争方式,辅以外交交涉和舆论压力等手段,民间商业团体和主要银行机构,则是其相互斗争的代理人和具体实施者。九一八事变后,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凸显并走向前台,逐渐成为实施货币对抗政策的主要基础。中日之间的货币斗争也开始围绕伪银行和伪币发行、汇率管制、制造假币、通货膨胀等手段,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进行。
矛盾交织和复杂博弈的战场
第三,在中日货币政策的主要对抗过程中,同时存在国际和国内各方内外部多层次矛盾交织和复杂博弈。如上所述,从时间上来看,中日货币战争延续相当长时期;从地域上来看,从东北延续到华北、华中、华南,直至全中国,而在这期间,中国历经了晚清、民国北京政府和民国南京政府时期,国内各派系、国际多种势力必然在中日货币战中体现出来,导致近代中日之间的货币战争呈现十分复杂的状况。其中,中国东北的争夺是一个典型,20世纪30年代围绕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进程又是一个典型。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币制改革进程中,既有中、日和英美集团相互博弈的国际背景,也有南京国民政府和地方新军阀之间斗争的国内背景。而在日方内部,中国驻屯军、外务省、民间工商业团体之间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主张。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法币、日伪货币和共产党根据地的“边币”“抗币”之间均存在相互竞争和斗争,而且在国共两党之间、日军和伪政府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合作和斗争关系。特别是日本政府和其派遣军、日本海军和陆军、日军和伪政权之间,以及不同占领区(华北、华中、华南等)各个伪政权之间,在推行货币政策和货币发行上的矛盾更为突出。
综上,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战争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集团之间,在货币领域为争夺世界市场及金融霸权而展开的斗争。而近代中日货币战争,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两国之间的货币战争,而是在近代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围绕货币和金融领域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和斗争。这场斗争先后经历了晚清时期的东北贸易和货币主导权的冲突,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前围绕奉票兑换、货币市场竞争和币制借款等问题的相互博弈,20世纪30年代围绕币制统一和法币改革的相互斗争,以及全面抗战时期围绕摧垮或动员“抗战经济力”的对抗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尽管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前后衔接,构成一个长期持续的历史过程,反映了近代商业、贸易和产业政策背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对抗,以及战时经济背后的货币和金融策略。近代中日货币战争的具体形式、策略及其效果,虽然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两国政府的政策有密切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也由当时的货币制度所决定。该书对这一对抗和博弈背后的多种背景和影响因素,以及复杂演变过程,有着精彩的分析和论述,是关注这一领域不可不读的一部学术专著。
- 免责声明
-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